来源:Y趣理说
2023年只剩下半个月,基金界传来令人哀痛的消息。
12月14日晚间,工银瑞信基金发布高管变更公告称,杜海涛离世,不再担任公司副总经理。
作为一位行业观察者,我对杜海涛先生的离世深感痛惜。
初心不变,一路同行十七年。
公开信息显示,杜海涛在固收领域已深耕超20年,投资年限长达18.28年。他于2006年9月加入工银瑞信基金,离世前任工银瑞信副总经理,兼任工银瑞信(国际)董事长、基金经理,是工银瑞信基金投资年限最长的基金经理,也是目前全市场投资年限最长的基金经理之一。
01
近年人才从稳到稳定流出,居同类之首
人才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之一。近两年来,工银瑞信基金公司经历了显著的人才流失,稳居银行系之首。
据统计,自2022年以来,共有12位基金经理相继离职。其中,2023年有丁怡凌,王筱苓等3位基金经理因个人原因离任。
10月27日,固收基金经理丁怡凌宣布辞职。
11月25日,王筱苓也因个人原因离职。
更加引人关注的是,仅在2022年,就有9位基金经理离开工银瑞信,其中包括8位权益类和1位固收类基金经理即朱晨杰。
在这批离职的基金经理中,游凛峰、黄安乐的任职年限均超过10年,王君正任职超过9年,袁芳接近7年,而农冰立、闫思倩、王鹏、赵宪成的任职年限均在3年以上。
值得一提的是,游凛峰因退休离开,而赵宪成、闫思倩、朱晨杰、王君正、王鹏和农冰立等6位基金经理在离职后转投其他公募基金。
据wind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12月14日,工银瑞信共有71位基金经理,其中11位任职超过10年,杜海涛以超过18年的任职年限位居首位。
(数据来源:wind)
基金经理的离职不仅影响了团队的稳定性,也可能影响到投资者对公司产品的信心。尽管工银瑞信拥有强大的投研团队和成熟的接班机制,但这样的连续人才流失还是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忧。
分析人士指出,基金经理的离职可能有多种原因,包括个人职业发展规划、市场竞争加剧以及行业变动等。尽管如此,一个公司在短期内失去如此多的关键人才,仍然是值得关注的现象。
02
管理费飙升,业绩为何未同步增长?
有着“大银行”光环的工银瑞信基金,截至三季度末,其公募管理规模高达7474.44亿元,基金公司排名第12名。大家常用“稳扎稳打”、“长线思维”来形容银行的投资风格,工银瑞信则是这些词汇的活化身。它偏爱固定收益类投资,相对不太重视权益类投资,这也导致其盈利能力和投资研究之间有一些落差。
(数据来源:wind)
而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,人才无疑是基金公司最宝贵的资源。一些资深的基金经理相继离职,可能会造成旗下基金投资风格出现漂移、基金业绩难以持续,给投资者带来不好的投资体验,导致基金规模流失,也可能对基金公司投资管理能力甚至品牌影响力造成一定的影响。
经过仔细分析,发现尽管工银瑞信基金近年来的业绩并不尽如人意,但管理费用却意外地连年攀升,这自然引起了投资者的不满。自2019年以来,工银瑞信基金的管理费用不断上涨,跳跃式增长的趋势,仅2022年就收入了超43亿元的管理费。
(数据来源:wind)
在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下,工银瑞信基金所面临的挑战可谓是多重且复杂。一方面,公司正经历着明显的人才流失问题,过去两年已有11位基金经理离职,这不仅影响了公司的内部稳定性,也可能削弱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。另一方面,这种人才流失与公司近期的低业绩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,尤其是在高管层的离去和业绩表现不佳的背景下。
再者,尽管公司的管理费用在2022年达到了43亿元的高点,但这并没有转化为相应的业绩提升。这种管理费用的增长与业绩表现的不匹配,反映出基金经理在管理基金策略上可能存在问题。
在这个被外界羡慕的行业中,我们面临着无人知晓的重压和挑战。特别是在工银瑞信经历了杜海涛副总经理的突然离世后,我们更应该意识到,生命的脆弱和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。我们在追求职业成功的同时,也应该珍惜每一天,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